汇集你关注的头条资讯,优你好看!— 汇优网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商业 > 营销 > 正文
分享到:

智能音箱的风口幻觉

2018-06-12 00:04:08 来源: 编辑:汇优网 浏览:

  智能音箱的风口幻觉

  从亚马逊、苹果、微软,到天猫、喜马拉雅,智能音箱突然成为了各个公司的香饽饽。大家似乎看到又一个风口。音箱从来不是风口,智能之后就会变成风口吗?

  谁都没想到,智能音箱会在今年成为热点。

  在2014年11月,亚马逊就低调发布智能音箱 Echo。当时它给整个业界带来的印象,只是一款创新的硬件产品,可通过语音交互播放音乐,播报天气,闹钟提醒等,做一些简单的服务输出。在一向紧盯美国科技界创新发展的中国,鲜有追随者。但到了2016年11月,Echo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达到了3 510万台。

  到2016年,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 的数据,2016年智能音箱全球出货量为590万台,并将在2022年增长10倍,市场规模将达到55亿美元。

  风口似乎出现了。

  2017年,微软的Invoke和苹果的Home pod发布之后,数得上的巨头已悉数入局,这在中国引发了一场跟风潮。天猫、联想、喜马拉雅等公司分别发布了自己的智能音箱产品,更多的智能音箱还在路上。这时距离亚马逊Echo的发布,已经过去差不多3年时间。

  各大公司纷纷入手智能音箱的背后,实则反映出产业界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焦虑。

  智能音箱非音箱

  时下所流行的智能音箱,实则与音响没太大关系,多为语音交互设备,而语音交互则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主要交互方式。于是,一大批被冠以智能音箱名号的语音交互硬件出现了,其目的是抢占未来的语音交互入口,并不是要做什么音箱。互联网厂商的逻辑是,目前的智能音箱能控制音乐播放,天气播报,未来就能控制冰箱和洗衣机的运行,进而控制物联网的一切。

  与实现这一控制需要大投入的后台算法和自动化技术研发相比,目前业已成熟的语音交互,实则是加入到人工智能大潮中一条低成本的捷径了。

  “不想被技术热潮甩下”“见到风口都想参与一下”“在不进行高成本投入的情况下也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一员”“吃不上肉至少喝口汤,反正不管自己出力多少,也不想这桌酒席上没有自己”……这些想法成为近期发布智能音箱企业的普遍心态。真正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持续投入的大公司如百度,或者在语音交互方面拥有极强技术实力的企业如三星,反倒对智能音箱这个风口没表现出那么热衷。这些企业的态度,映射出了该领域的意见分歧。

  入口和内核的博弈

  业界认为,智能音箱有可能会是未来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的入口,因为似乎没有比自然语音更好的人机交互方式了。虽然肯加入进来的智能家居厂商很罕见,但智能音箱只要不断迭代产品,将其语音交互功能不断升级换代至消费者可自如使用的地步,智能家居厂商的加入,只是早晚的问题。届时,目前这批智能音箱厂商就会与之分享利益,并通过拔高自身语音交互入口价值而获得更多利益,成为出力最少但获收益最多的所谓入口把控者。这是一种传统互联网的固有商业逻辑,但在未来能否奏效还真不好说。

  一套用人工智能控制的家居产品,技术难度主要在自动化控制上面,机器在接收并理解了语音指令之后,还需要对这些指令加以执行,如开机、关机、升温、降温、大火煮、小火煮、焖煮等。传统按键控制的情况下,这类动作的执行是很简单的,但在语音控制的状态下,其实现难度就要大得多了,这是互联网企业做不了的事情。百度这样的人工智能巨头,也只能是在算法方面不断突破,但涉及到具体的自动化控制时,还是具体的生产制造企业更为擅长。

  键盘与主机之争

  智能音箱与物联网和智能家居之间,存在这一种类似于电脑与键盘的关系,没有键盘当然是无法输入文字,但没有电脑的话,键盘会更加处于无用之地。

  首先,家电业是否心甘情愿地只去生产电脑,把键盘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?智能家居企业为了能够不受制于人,始终不肯开放接口,虽然成立过一些开放标准平台,最后都无果而终。因此,如今不管是Echo也好,Rokid也好,都不具备对智能家居的控制功能。在消费端,用一个终端对所有电器进行控制当然是最好的体验,但实际上做不到,由于各个企业之间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存在,没有谁能在这方面一统天下。另一方面,各企业在标准协议方面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,又不能让消费者家里只用长虹,或者只用海尔。物联网的最大组成部分是智能家居,但家电企业对自身利益的保护,是超越外界想象的。能自己做的都会自己做,更别提放弃键盘只做主机了。

  其次,物联网能不能绕开智能音箱,用别的方式实现语音交互?肯定有。

  百度发布的DuerOs就是这样一套系统,可以让企业通过SDK嵌入的方式,将语音交互甚至图像识别集成到智能家电中去。当然,这是进入智能家电的另一个入口,也走不出被第三方控制的怪圈。但这种生态输出能力的方式平滑更容易让企业接受。三星目前正在着力发展软件形式的Bixby语音助手,这种搭载在三星智能手机和其他硬件上的软件语音助手,未来很可能也会走DuerOs这种生态型路子,顺滑过渡到智能电器上去。如果这两大势力中任何一个能成,智能音箱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。

  再次,人机交互有没有语音之外的其他方式?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。人工智能的两大入口分别是语音和图像识别,目前前者的技术比后者成熟,图像识别还存在着较大的技术难关有待突破。如果图像识别能够对人体细微的动作进行精确理解,其实手势交互或许会是比语音更好的交互方式。设想一下,用户坐在沙发上手指向上一划,空调升温,向下一划,空调降温,这也是很不错的体验。语音交互的最大障碍是口音和语音环境,而机器对手势和身体语言的识别,则不受这些条件影响。

  风口难蹭

  近期智能音箱的密集出现,是风口论的又一次集中体现。企业把智能音箱的价格定得很低,试图用补贴硬件的方式抢占市场,但其实这一目的很难实现。未来的人工智能产业中,或许根本没有蹭风口势力的些微容身之地,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智能音箱将从市场上消失。当前智能音箱的繁荣和风口,只不过映射出互联网企业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焦虑而已,它们给市场提供的,只不过是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,从长远来看根本不是个可以持续做下去的事情。

  事实上,即便语音交互是未来较为强力的人工智能入口,也很有可能不会是智能音箱这种形式,语音交互的泛终端化或无终端化才是方向,即声音传感器无处不在,根本不需要一个有形终端摆在那里起作用。不过,一些市场份额较高的音响,如Echo们,或许并不会在这个项目上一败涂地,Echo至少还能控制一些无形的互联网服务,甚至对某些家用照明装置进行控制。

  至于那些从现在起才开始跟风的企业,前景实难描述。只能说,前景有天花板,而惨烈不设底线。

  商业模式观察

  创业公司做智能音箱九死一生

  亚马逊Echo近千万的出货量,带火了智能音箱,国内已经在做和想做的创业公司不在少数。包括很多之前做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的创业公司,过去苦于找不到好的商业模式,现在都考虑往这个赛道上靠。但我的整体判断是创业公司直接做智能音箱的机会很小。

  具体几个观点

  第一,创业公司的技术先发优势并不重要。

  智能音箱的核心技术,硬件层面包括麦克风阵列,即机器能不能在几米之外听清楚,也就是远场语音交互;软件层面主要是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。

  目前可能一些创业公司在硬件技术上、算法上有一些先发优势,但这不重要。我非常认同老友雷鸣的一句话“长期来讲,未来的人工智能之争,会逐渐从人才之争变为数据之争,其核心在于数据的私有化以及人才的可流通性和长期充沛性”。

  简单讲,技术壁垒未来会越来越弱,因为人才可以流通,巨头可以招到最优秀的人才。未来数据才是核心竞争力。而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领域,巨头太不缺数据了。

  所以智能音箱不同于安防、医疗等垂直领域,创业公司没有数据壁垒,无法建立起长久的技术优势。现在巨头都把智能音箱这个业务作为未来新的流量入口,投入重兵,创业公司的确难以抵抗。

  第二,生态系统是创业公司不能承受之重。

  拿热销的亚马逊Echo举例,除了计时器和设定闹铃提醒这类工具外,国外消费者最常用的扩展功能(Skills)是播放音乐、智能家居(开关灯光)和新闻简讯。

  工具类功能对创业公司和巨头来讲都没难度,这不是核心。真正的分水岭是音乐、有声读物和智能家居,也就是我说的生态竞争,或者说合作伙伴之争。创业公司要跟大公司拼生态和内容,几无可能。

  现在创业公司在音乐版权上还能打打擦边球,但是版权授权费会水涨船高,创业公司难以承受。就像当年影视内容一样,视频网站火了后,一集电视剧从以前的1集1万元到上百万元。其次如果巨头真的很重视这事儿,完全可以不把最好的音乐资源授权给你。

  第三,退而求其次,创业公司不做硬件只做操作系统也不行。

  虽然创业公司做音箱做不成,那我做软件,也就是智能音箱的操作系统行不行?对不起,也不行。首先,百度DuerOS和阿里的AliGenie已经选择了做开放平台。他们也为硬件厂商提供操作系统、Skills以及内容的一站式服务,合作伙伴只需要提供硬件就完了。

  不过即使这样,DuerOS和AliGenie我也不太看好。大家都想成为智能音箱的安卓,但我觉得很难。当年安卓的合作伙伴主要是硬件厂商,他们没有做操作系统的能力,而且安卓允许合作伙伴做深度定制,提供了非常大的灵活性。而现在“认真”做智能音箱的都不缺软件能力,所以每家都会有自己的iOS.

(完)

文章标签:

  1. 猜你喜欢
评论